js33333金沙线路检测(中国区)有限公司

日期时间:
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转型之道
责编: 发布时间:2014-09-01 20:13:39 浏览次数: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引发制造业生产方式、企业组织方式、市场竞争格局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自主创新和质量立国作为双轮驱动,推进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是制造强国的核心指标,也是制造强国的重要驱动力。世界上制造业领先的国家无不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根据德勤《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德国创新指数为9.47,美国为8.94,日本为8.14,我国仅为5.89。过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靠的是技术引进和模仿制造,在大规模投资的基础上快速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这种发展模式下企业创新的动力不足,造成了一些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缺失,低水平重复建设,也使今天中国制造在从中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级过程中呈现出国内技术供给能力的严重不足。我国政府对科技创新问题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仅“十一五”时期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门制定的配套政策就有70多项,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激励自主创新。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内生机制还没有形成,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创业风险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作用不明显;各级科研人员和工业企业研发创新的活力还没有完全激发和释放出来。

    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一要打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在财政科研经费使用模式、职务发明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实现政策突破。二要提高现有创新支持政策的覆盖范围。改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高、传统产业被排除在外的情况。三要启动一批新技术领域创新的国家部署。围绕信息网络、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打通制约技术创新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标准、关键共性技术、市场培育和产业支持等瓶颈,为新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创造条件。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四要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营造良好融资环境。发挥政府引导的创业投资基金在扶持自主创新和科技型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参股或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产业化前期的高新技术项目,支持自主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补偿机制。着力完善创新的人才发展机制。

    二、树立质量立国意识

    良好的质量保证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我们一提到“德国制造”、“日本制造”,想到的都是质量一流、性能可靠的代表。然而早期的德日制造也不是这样。1876年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上,德国制造被评为价廉质低的代表。1887年英国专门通过新《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进口商品必须标明产地,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这使德国痛下决心,此后狠抓“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德国制造”的华丽蜕变。又如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正是因为实施了“质量救国”战略,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最终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创造了经济奇迹。几年前,个别中国制造的牙膏、玩具、轮胎等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国外媒体炒作,成为国际焦点问题,曾一度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这些教训我们不能不吸取。产品质量不仅关乎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跨越的重要一关。

    牢固树立质量立国意识,以标准为先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依托,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一是促进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加大国际标准的采用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二是加强领先优势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的标准全球布局。如支持华为等企业在TD-LTE(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标准布局工作,支持他们成为前沿技术领域国际标准的领导企业。三是大力培育第三方质量认证监督机构,加强标准执行管理。四是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引导企业创建质量诚信文化。

    三、大力发展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模式,也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相对于产出的效益,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较重。美国每消耗1吨标煤能创造31000元GDP,日本可以创造50000元GDP,我国仅创造14000元GDP,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只有积极采用和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产品,推动生产过程的绿色生态化,才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构建节约、清洁、安全、低碳为特征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中国制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加强绿色制造相关标准和法律等制度设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有效的环境税、碳税征收机制,以及污染物排放交易机制。二是大力推动制造业节能降耗,促进节约集约发展。以重点用能行业为突破口,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通过筛选、评价、公示能耗指标,分行业按不同生产规模树立几家能耗先进标杆企业,总结推广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以重点用能企业为切入点,加强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健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三是实施清洁生产和严格污染治理。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加强清洁生产监督审核,加强清洁生产执法检查和标准制修订。推进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利用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实施重点行业污染物治理、重大环保装备等技术改造专项。继续推进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四是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应用,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实施再制造示范工程技术改造专项,尽快形成批量化产品再制造能力和产业规模。

    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智能制造是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将泛在感知、精准控制、智能诊断、人机交互等融入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新型生产方式,将大大提高制造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增强极端制造能力。2012年1月1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刊登了一篇由美国奇点大学教授维韦克•瓦德瓦撰写的文章,题目是《为什么说现在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文章指出,过去“美国一直十分担心他们在制造业方面输给中国”,但“这一局势很快将会改变”,“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这三种以指数倍方式快速发展的技术,将重塑制造业竞争面貌 ” , “未来20年美国将在制造业上“打败中国”。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加紧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布局,以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动权。美国先后出台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以及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等。欧洲、日本都在加强无人化工厂的布局。德国发布了《德国工业4.0》,将智能工厂作为未来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将自身定位于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给商和全球领先的应用市场。我国对智能制造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许多重点项目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应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变革的趋势,把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依托,以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通过发挥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的引导作用,努力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水平,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我国,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投入产出比可达1: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可以超过1:20以上。要把信息技术在制造业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作为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二是通过实施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面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标志性智能化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发展以数字化工厂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系统。三是选择基础较好的汽车、机床、工程机械、航空、钢铁、通信设备等制造企业,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逐步形成通用性、标准化和掌握知识产权的应用平台,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技术与应用协同发展。

    五、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当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核心是由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型制造转变,由单一的制造产品,转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和服务,直至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制造业服务化是对传统制造业流程的价值再造,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产品的异质化和制造业整体价值链的提升。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跨国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这种模式,如全球最大的飞机引擎和汽油涡轮机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深度绑定用户,服务型收入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50%以上。再如,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以“产品+服务”为思路,依托规模庞大的服务分销网络,为客户提供设备、维修、租赁、金融等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了一个涵盖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条,大大提升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较为缓慢,整体解决方案、融资租赁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发展不足。根据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调查,制造企业服务产出不足20%,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50%左右的水平。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重点是鼓励制造企业加快从以生产制造为中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建议研究制定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将制造业服务化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将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纳入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用战略规划引导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设立制造服务融合专项基金,发挥基金撬动作用,积极建设制造企业服务化运营创新的各类平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拓展产业链,推进企业向制造服务化转型。

                                      摘自《新华网》2014-08-29

Baidu
sogou